北京市人口增长调控经验借鉴

本篇文章目录导航:

【题目】北京地区人口控制机制探析

【第一章】北京人口基数调节研究绪论

【第二章】人口调控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三章】北京市人口现状与问题

【第四章】北京市人口预测与资源承载力预测分析

【第五章】 【第六章】北京市人口调控的对策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北京人口数量把控体系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5 北京市人口增长调控经验借鉴

5.1 东京经验。

5.1.1 东京人口规模变化规律。

北京市人口增长调控经验借鉴1

二战后东京其人口变化可以分为恢复性增长阶段、快速增长阶段、人口稳定阶段以及缓慢增长阶段。恢复性增长阶段的时间为 1945 年至 1953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由战时状态转为战后状态,经济和人口得到快速恢复,东京的城市人口进入到快速发展的轨道。

快速增长阶段的时间为 1954 年-1972 年。此阶段日本的经济总量赶超上其他发达国家,并逐渐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国家。随着经济的改善,日本的人口的增长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东京、名古屋、大阪人口吸引能力逐步加强,成为区域中心城市。

人口稳定阶段的时间为 1973 年-1996 年。此阶段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全球范围内经济增速放缓,日本国内的经济停滞不前,日本的人口增速开始下降,人口总量趋于稳定,东京的人口总数稳定在 1180 万左右。东京的人口增速在 1976 年和 1988 年甚至为负数。此阶段东京都的人口结构趋向与少子化、老龄化的特征。

缓慢增长阶段的时间为 20 世纪后期之间。此阶段开始于 1997 年后期,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结束。日本的经济开始复苏,东京都呈现出再城市化的趋势,东京都的人口增长率维持在 0.4%左右。2015 年,东京都的人口总数为 1400 万人左右。

5.1.2 东京人口规模结构调控的重要举措。

一是通过副中心建设分都心区的功能。为了缓解东京市的人口压力,东京市通过建设新宿、池袋、涉谷城市副中心缓解人口压力。这些在东京周围的副中心能够承接部分东京都转移过来的部分功能,进而有效缓解中心城市压力。另外,此举也也能加速东京周边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从而辐射带动东京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有效的缓解了东京的交通拥挤、就业紧张、住房紧缺等问题。

二是以大都市圈规划建设缓解人口压力。东京大都市圈为包含距离东京市区方圆100 公里的地区,包括东京都、神奈川县、埼玉县、千叶县、山梨县、群马县、枥木县和茨城县。东京大都市圈以东京市中心为核心形成了核心区、中间区、外层区:第一,核心区为距离都中心 15 公里半径范围内,主要包括东京市中心 23 个特别行政区;第二,中间区为距离都中心超过 15 公里,但小于 50 公里范围内,主要包括东京以及三个县;第三,外层区为据都中心超过 50 公里,但小于 100 公里范围内,主要包括一都七县。日本对于东京圈的规划建设是从日本经济发展的总体出发做出的选择,这一措施有利于东京经济的可续行发展和人口空间合理配置。

三是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相关法律实现以业控人。《新产业都市建设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上日本为了促进人口流动的重要法律,这些法规出台后促进了东京地区的劳动力组成和就业人口组成的优化。与之相配套的,日本按照产业规划的不同相继建设了多摩新城、筑波新城,这些产业新城的建设有效的疏散了东京的人口。

四是以交通建设、住房开发为契机分流人口。日本政府在建设东京大都市的过程中,投入大量资源到房地产开发和交通基础设施上,这些基建对于促进东京的快速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大型基建中以东京大都市高速公路圈以及长达2200 公里的高密度铁路网络最有代表性。这些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带动了东京市区城镇人口的分流。

5.1.3 东京的经验借鉴。

东京对于人口的调控措施对北京市的启示有:第一,积极把握人口变化特征。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会使得农业人口进入到城市中,进而出现城市化浪潮。快速增长的人口在增加劳动人口的同时也会增加城市的负载压力,因此要注重人口疏散和合理分工,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发展;第二,建设副中心城市。

东京的副中心城市有效的缓解了城市病等问题。北京市应该投入资源建设高标准的副中心城市,用于承接部分首都功能和非行政功能,努力缓解主城区的人口压力;第三,重视城市法规的制定,利用法律法规合理规范并引导人口的流动。

5.2 伦敦经验。

5.2.1 伦敦人口规模结构变化规律。

伦敦的人口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工业革命后至 19 世纪末是城市化时期。工业革命前,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伦敦的人口增长进入到快速增长的轨道。到工业革命爆发后,伦敦的工业经济呈爆炸性发展,由农业社会开始逐渐向工业社会转型。此阶段,伦敦的经济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的农业人口进入到城区中,伦敦的总人口迅速增加。到 1901 年,伦敦的人口总数为 650 万,相较于 1851 年增长了 245%。

郊区化时期为 20 世纪初-20 世纪 40 年代。此阶段,伦敦的交通业发展迅速,人们出行的方式选择更多,出行花费的时间更短。许多生活在伦敦市区的中产阶级开始外迁到伦敦郊区,因为这些人能够负担起每天进出城市的交通费用,而伦敦郊区的空气、环境等更加优越,对于他们的吸引力更大。此阶段,伦敦地区的人口总数仍在不断上升,在 20 世界 40 年代出达到对顶峰的 860 万人。与前两个阶段相比,此阶段的伦敦人口的分布更加靠近伦敦市的外环。

逆城市化时期为 20 世纪 40 年代-20 世纪 80 年代。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全世界范围内开始出现经济危机,英国业出现了大萧条。伦敦的工业进入成熟期,人口和产业的集聚程度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原来的工业集群逐渐被社会所淘汰,许多原先分布在伦敦市区的工业产业开始向伦敦周边地区转移,从而带动了伦敦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20 世纪 50 年代的伦敦烟雾事件使得伦敦市民认识到伦敦的环境危机问题,伦敦市民开始逃离伦敦市区,开始出现逆城市化。外伦敦人口继续呈现高速增长,伦敦的总人口处于下降的态势。1981 年伦敦的人口总数为 680 万人,相比 20 世纪 40 年代的 890 万人,减少了 210 万人。

5.2.2 伦敦人口规模结构调控的重要举措。

一是通过城市规划引导经济、城市和人口的合理均衡发展。1937 年,英国政府为了进行统一的城市规划研究,成立了巴罗委员会。在巴罗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了伦敦地区人口集聚的原因:发达的工业的吸引了大量的资源投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该委员会建议通过转移伦敦的工业区来疏散人口。巴罗委员会在《大伦敦规划(1944 年)》中提出一个全新的伦敦市区规划,将伦敦市区按照距离伦敦市区中心的不同而建设四个城市环带:城市内环、郊区环、绿带环以及乡村外环。在规划中,将这些城市环设为单中心的同心圆的封闭系统,在环与环之间通过外射形状的路与同心环路相直交的交通网络结构。在规划中,还提到了要在伦敦的外围建设 8 个卫星城,这些卫星城能够解决伦敦市区就业紧张,交通拥挤,居住环境恶劣,工业发展用地紧张的问题。但在实际中,这些卫星城对于市区的工业产业缺乏吸引力,不能起到理想中的疏散市区产业的目的。在这种背景下,伦敦政府制定了《大伦敦规划(1969年)》,制定城市发展副中心。综上,英国政府在伦敦的发展过程中制定了很多整体性的规划,并及时进行修正,这是伦敦经济一直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是制定了很多法律和政策疏散城市中心的产业和人口。自 20 世纪 30 年后,伦敦政府利用各项规划、政策、法律对城市的发展和伦敦人口规模进行了宏观调控。为了限制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的蔓延,伦敦政府制定了《绿带法》。该法案的出台起到了引导城市产业和人口向郊区迁移的作用,进而防止了伦敦市区的不断增达。伦敦烟雾事件产生的巨大国际影响,使得伦敦政府不得不反思城市的发展与环境之间关系问题。1956 年,伦敦政府出台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方面的法律《清洁空气法》。

该法案对于伦敦的工业行业的环保标准非常严苛,使得原本在市区的火电厂等重污染行业外迁或者进行锅炉改造等。这使得伦敦的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另外一方面,工业的外迁使得市区就业机会的减少,部分城区的就业人口开始呈现净流出的态势,市中心的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用地紧缺等城市病有所缓解。取而代之的是高级的财政金融、专业服务等专门机构迁入市中心。

5.2.3 伦敦的经验借鉴。

伦敦对于人口的调控措施对北京市的启示有:第一,努力掌握人口增长的规律。人口的增长会随着阶段的不同而呈现周期性的增长。近年来,北京市的人口总量在不断上升,但是首都功能区的人口却相对稳定,增长的主力来自北京市城市功能拓展区。

对城市的科学预测能够帮助北京市做好应对工作,避免出现毫无准备的情况,有助于改善目前日趋严重的城市病;第二,制定长远规划来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与伦敦市政府一样,北京市政府可以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规划、政策和法律,并且加大执法力度,来保障规划、法规等的履行;第三,加强对人口的调控。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经济手段来引导城市人口的流入与流出;第四,注重环境保护。英国的伦敦烟雾事件是一件环境危机的历史性事件,对此,北京市要积极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积极应对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

5.3 纽约经验。

5.3.1 纽约人口规模结构变化规律。

纽约大都市区的人口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人口快速增长期、人口总量稳定期、郊区化时期、中心城区复兴时期。人口快速增长时期为 20 世纪初至 20 世纪 50 年代。在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之后,纽约成为美国的制造中心城市,大批劳动力开始向纽约迁徙。纽约的人口迅速上升,城区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大。1950 年,纽约的市区人口达到历史新高的 789 万人。

人口总量稳定时期为 20 世纪 50 年代至 20 世纪 70 年代。在该阶段,纽约经历产业转型,由原来的制造业为主开始转型为第三产业为主。原来在市区的制造业开始向郊外迁徙,随之一起的是就业人群的同向转移。在该阶段,纽约的人口总数处于稳定状态,人口规模一直稳定在 780 万左右,纽约郊区人口急剧上升,市区人口处于下降的态势。

郊区化时期(20 世纪 70-90 年代)。快速的城市化的工业化使得纽约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家庭堵塞,人们的居住条件下降。城市交通变得越来越方便、郊区的基础设施也逐渐完善、优良的环境使得部分中产阶级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而向郊区迁移。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在逐渐减少,郊区人口在继续上升,此阶段纽约市区人口总量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增长缓慢。

中心城区复兴时期为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在经历了郊区化时期后,纽约市政府逐渐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开始对空气、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进行治理和保护。1996年,纽约大都市区的新规划出台,在规划中针对城市病制定一系列改进措施,进而引导人口更合理的分布。此阶段,纽约市区的人口结束缓慢的增长阶段,增速有所加快。

5.3.2 纽约人口规模结构调控的重要举措。

一是采用精明增长政策控制郊区无序蔓延。为了遏制郊区化的无序发展,纽约市政府出台了很多规划进行指导。精明增长指的是对城市增长限制方面的条件与土地保护方面的限制条件进行融合。具体的政策主张主要为以下两个方面:在基础设施已经存在的地方建设,而不是绿色地块上;在以建成经管理利用形式与能取代私家车出行的交通方式联系起来。

二是利用规划对区域人口进行宏观调控。区域规划协会分别于 1929 年、1968 年、1996 年先后三次制定纽约大都市区的整体规划。这些规划对纽约市区的人口增长、组成、流动及分布进行了分析和预测。这些规划注重对资源、环境等方面整体出发,为纽约的发展起到非常大作用。

5.3.3 纽约的经验借鉴。

根据纽约的人口变化规律及其应对措施经验,北京市可以借鉴的是:第一,区域的人口不会长期无限制的增长。北京市要积极进行人口发展趋势的研究,并及时正确的做出应对措施,达到既能保证经济的稳步增长又能改善目前的大城市病问题的效果;第二,采用精明增长调控政策,控制郊区的无序发展。郊区不断承接市区的产业转移和人口转移,使得郊区的农业用地一部分转变为城市用地,在这过程中由于城市用地的紧缺,部分农业用地会被过度侵占。北京市政府应该加强对土地的科学开发和再利用,要保证农业用地的数量。另外,北京市政府要做好对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的控制和疏导工作,避免郊区人口的过度增加,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第三,对区域人口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制定北京市整体区域城市规划来处理好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不断调控来保证城市按照规划进行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