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人口调控的对策分析

本篇文章目录导航:

【题目】北京地区人口控制机制探析

【第一章】北京人口基数调节研究绪论

【第二章】人口调控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三章】北京市人口现状与问题

【第四章】北京市人口预测与资源承载力预测分析

【第五章】北京市人口增长调控经验借鉴

【第六章】 【结论/参考文献】北京人口数量把控体系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6 北京市人口调控的对策分析

6.1 以房控人,以地控人。

要重点通过以房控人、以地控人,实现北京市 2020 年以后长期控制在2300 万的目标。房地产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房子供应的多,则人口聚集的就多。所以,以房控人非常重要,要根据人口调控的规模反推住房供应的数量,做好住房供应规划以保证人口调控的目标实现。

北京市人口调控的对策分析1

土地利用规划是房地产规划实现的前提,因此,土地利用规划对于实现人口调控至关重要。要从源头上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并且一张图纸画到底,保障土地和房地产规划的实施,才能保证人口调控的成功。产业地产也是广义的房地产。产业地产的合理布局也可以起到调控人口的作用。因此做好产业地产规划也非常重要。一方面要根据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要求,不断疏解不符合首都定位的产业到河北、到天津;另一方面,在北京就业时要更多的利用户籍人口,以减少外来人口的需要。

6.2 重点控制人口机械增长。

首先,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进度,减少以往捆绑在户籍制度上的社会福利。之所以北京等大城市的户口会成为人们眼中的香馍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大城市户口能带来的各种隐性福利,如丰富的教育资源、良好的医疗卫生条件、更好的养老保险制度等,要实行户籍制度改革,就必须减少这些户籍福利。减少户籍福利并不是能要求一蹴而就,如果操之过急将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前期落户的人们仍然可以享受以前的户籍福利,而对后落户的人口则相应的减少户籍福利。

此外,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来鼓励急于落户的人群到远郊区落户,这对于缓解北京市人口压力也会起到较好的效果。其次,通过迁出高校等方式减少北京的学生人口数量,积极控制人口的机械增长。长期以来,高校录取新生和向北京市分配高校毕业生是北京市人口增长的重要来源。北京作为我国的文化教育中心,拥有大量的高校。据统计,北京的高等学校数量高达100 余所,高校在校大学生数量超过 100 万人,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如果北京的高校数量和大学生数量有所减少,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带动整个市区人口的下降。中央为了缓解北京的人口压力,在 2017 年 4 月,发布公告建设雄安新区,未来,北京的许多学校将会迁往雄安新区。鼓励北京高校到外省市建设分校,以缓解北京因为高校招生而带来的人口压力。

第三,发展区域经济,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一体化,让河北、天津高标准建设,宜居宜业,则会促使人口向河北、天津转移,从而减少北京人口的压力,促进北京人口调控目标的实现。

6.3 降低中心城区人口密度。

目前北京市的人口过度集聚,对城市功能造成了严峻的挑战,所以必须要对城市的人口密度进行疏散。北京目前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以及国际交流中心,究其主要原因,对人口的吸引力的来源主要在于北京市优质的教育资源,有优质的医疗资源,有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功能完善,要降低北京市目前的人口密度,可以将北京市的优质资源向城市副中心扩散。当前北京市需要科学统筹规划,要保留北京是首都的核心功能区,通过不同层次的产业布局和不同圈层的城市功能,实现人口规模的合理流动。目前可以将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迁出行政功能区统筹城市服务,提升服务效率。

北京作为我国首都,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由于其政治地位的特殊性导致该城市在医疗水平,教育水平和养老服务等领域都处于全国以及国际顶尖层次。众多优质条件不断吸引着我国企业以及人口的集中。目前,北京平均每平方公里上就有着 2.38 万常住人口,但是由于北京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分布呈现出不均匀的状态,所以北京的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压力较大。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城市必须要进行科学化建设才能形成良好的城市建设群。必须将城市建设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在不同地区建设不同功能的建筑设施从而引导城市生活人口的流动,并且为未来的城市规模扩大留出建设空间。在通州区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将行政机构建筑和事业单位建筑进行划分,统一在行政功能区域进行建设。

在工业园区建设企业生产建筑,在学校附近建设科技研究中心。通过对功能区的划分使得城市建设更加具有规划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使得城市人口得以合理分布。在房山区建立工业园区,鼓励企业集中在工业园区,在昌平区建立高科技园区,集中知识密集型产业。逐步实现人口的有序集聚,以逐步降低中心城市的人口密度。

为了吸引中心城市人口到新城区,可以布局新城区,并高标准、高质量的部署资源,缓解中心城市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加强轨道交通建设,要降低居民出行成本。城市副中心要有足够的就业岗位、良好的交通条件和完善的公共资源设施,吸引中心城区人口。

6.4 通过居住证控制人口规模。

1986 年,我国实行了暂住证政策,1995 年,暂住证在我国开始得到系统的管理,暂住证政策是当前我国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是近年来,北京市很多流动人口拒绝办理暂住证,加上社会对暂住证颇有争议,暂住证的政策实施,受到了巨大的阻力。但是北京市政府希望通过暂住证的政策继续实行来对流动人口进行更加科学化的管理,流动人口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市民待遇和公共服务。如果政府能够将暂住证和居民的生活服务联系起来,便可以使得暂住证的政策实施减少阻力,就可以通过暂住证来控制人口规模。

深圳的居住证制度使流动人口可以像当地人一样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服务,这种制度自从 2008 年就开始落实实施。这一制度不仅仅对流动人口有利,而且包括他们的子女也可以受益,例如,子女可以在当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以及一些长期居住者可以享有深圳市的社会保障。北京市的居住证和深圳市的居住证一样,流动人口享有当地公民同等的社会保障。但是,为了控制人口,居住证也是需要有一个门槛标准的,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办理居住证。然后,在流动人口进入北京市时,可以享有一部分社会保障,这也是控制人口的一种渠道。

为了充分的发挥暂住证对人口规模的控制作用,建议北京市相关政府对暂住证设立门槛要求。在北京市工作的外籍人口,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例如缴纳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并且设立最低的就业年限,才可以办理暂住证。暂住证的办理,可以使得流动人口在北京市能够充分的享受到北京市的医疗和教育等相关的资源,并且又能够通过暂住证的科学合理的控制人口的规模,也有一定的作用。

与此同时,对拥有暂住证达到一定条件的人口,可以转为北京户口,例如拥有较高学历的高层次人才,拥有所有权的住房,在北京工作满足一定的年限。如此,又可以吸纳优秀的人才在北京市落户,从而促进北京市的人口结构层次的提升。而对不能满足暂住证的人口,在政策上,将不允许流动人口在北京继续工作居住,最终通过居住证的发放,对北京人口规模加以科学合理的控制。

没有医疗保险,没有工伤保险的流动人口,是不能获得居住证的,同样的,也不能在当地工作,这样一来,也是可以控制人口流动的。所以,对居住证的严格把关是加强管理流动人口的一种有效方法,而这一方法也不会损害流动人口的利益,双方都没有意见。最终居住证得到发放,人口也得到了控制。

6.5 提升非核心商业进入门槛以业控人。

以业控人主要是针对一些规模比较小的核心业务,通过提升准入门槛的方式,对人口进行控制,这些业务主要有小餐饮、小商铺等。这种以业控人的方法最早出现于顺义区。这种以业控人的方式是顺义区最常用的控制人口手段之一,它主要通过对一些小餐饮、小商铺等比较落后的商业进行治理,然后规范一些百货商店、食品商铺等经营模式,五小企业的治理整顿也是他们的工作重心。直到 2009 年年底,顺义区为了实现以业控人目标,共投入资产高达 1.5 亿元,其结果也是相当可观的。首先,改造整顿了顺义区 65 个农贸市场,升级后的市场更符合现代化要求;另外,关停了三高一低企业多达 33 家,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保护了资源环境,提高了社会利益,符合积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除此之外,顺义区还投资建立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在整个顺义区共建立了 8 个再生资源的临时收购站,384 座村级暂存间以及对劳动力进行整顿,达到劳动力的高效利用,减少劳动力资源的浪费。经过长期治理,顺义区的流动人口年均增长率成功减少到 5%,但是其 GDP 却始终年均增长幅度保持在 20%以上,对此,北京市有关部门尤为重视起顺义区的发展。

顺义区的发展模式是值得很多地区借鉴学习的,例如房山。房山属于后来发展的地区,发展方向偏向于非重点商业业务,这就可以借鉴顺义区的发展方式,提高这些商业业务的准入门槛,以达到控制人口的目的。北京可以通过条文审批的方式提高一些小规模的业态准入门槛,这一门槛的设立,关系到将近 100 万名流动人口的治理。

各个地区要对在一些违法建筑内经营生产的活动进行严格督察,防止违法营业执照出现在市场上。还有就是,北京市将会根据经营者的各方面条件来设定专门的营业执照,严格控制执照的有效期限,例如一些将会拆迁搬移的营业单位,就不允许办理营业执照,这样可以有效控制人口。